- 觀點1: 一、武安熏肉
武安小吃首推熏肉。這里的熏肉做工精細,用料考究,味道鮮美,肥而不膩,越嚼越香。做熏肉要分三步。第一步是挑選主料和洗肉,一般要選擇新鮮的豬頭和豬下水做原料。豬頭上的毛要用火柱燙掉,再拿石頭搗,以便去掉毛根和褶皺中的污垢,然后再用刮刀刮凈刮白。耳內污垢也是先燙后刮,不留半點臟物;豬下水必須去掉異味,豬肚和豬腸要用花椒、食鹽、醋、堿等反復揉搓,直到把其中的污垢除凈。最后放入清水中反復清洗。第二步是煮肉,煮肉是味道好壞的關鍵(舊社會武安的大戶人家都保存有煮肉的秘方概不外傳的),即在清水中加入老湯,放好肉料后,將洗凈的肉放入湯中即可依次用大火、中火、文火、小火進行燒煮。第三步是熏,把經過在湯中浸泡,然后晾干的豬頭肉和下水放在鐵篦子上,用瓦盆兒蓋好,點燃鋸末熏烤,鋸末除了松柏木鋸末不能用外,其他常見雜木的鋸末都可用,熏好后還要在肉皮上抹一層香油,這樣,不僅味道香,而且長期保存不會風干。 (趙貴清)
二、武安熏雞蛋
武安熏雞蛋,就是把新鮮的雞蛋,用清水煮熟,撈出后放入冷水中,然后砸裂蛋皮,再放入配有茴香、大料、花椒、鹽等佐料的原湯中稍煮,火候要適中。煮好后撈出,待原湯晾涼后,把雞蛋放如湯中浸泡8小時以上,讓佐料香味兒浸入蛋內。待雞蛋泡好后去皮,晾干,再上專用的熏盆熏烤,盆內有帶方格的篦子,一個格放一個雞蛋,點燃鋸末,用文火一邊熏,一邊翻動。熏好后,外涂小磨香油。此法制出熏蛋色香味俱全,表面微皺,顏色發紫,蛋清柔韌,蛋黃發干,越嚼越香,勝似板栗,熏蛋色澤光亮。那股特殊的香味,味道香醇獨特,令人回味無窮。(趙貴清)
三、武安拉面
拉面也是武安市的特色飲食。武安拉面是武安當地廣大民眾普遍喜愛的一種面食,武安拉面起源于隋唐,其特點具有筋道有力,綿軟爽滑的特點。制做拉面和面時,在水里加少許鹽攪勻,邊到水,邊和面,到軟硬適中(面光、盆光、手光)為宜。然后在面上蓋一濕布放(醒)17分鐘。最后,開始繞面、令面光滑、均勻、軟硬適中時用搟面杖搟成餅狀,用刀切成條,可根據個人喜愛切寬一點或窄一點,然后把每條面拉開下鍋即成。(趙貴清)
四、武安蕎麥灌腸
武安河渠村的灌腸最有名,自古有之。就是用蕎麥面和面,和成稀糊涂狀,然后在籠屜上鋪上布,把稀蕎麥面放在一個特制的坨子里蒸,蒸好后切成寬約3厘米,長約5厘米的帶棱的薄片兒,放在平底鍋上煎(煲),鍋底先放些油,以前放驢油,有“驢油煲(煎)灌腸”的說法,現在主要是用花生油,棉籽油,煎鍋周圍放一鐵圈,煎好的就夾到鐵圈上。吃灌腸時都要沾蒜沫兒,沒有蒜沫兒不出味兒。還有一種涼調灌腸,把蒸好的面切成小三角兒,放入蒜沫兒和韭花,調調就可以吃了,這種涼調灌腸現在已經失傳。而煎灌腸在街頭小攤還可以隨處可見。其口味香軟,口感極佳,是武安多少年來歷史遺留下來的地道小吃。(趙貴清)
五、武安驢肉卷餅
武安自宋朝時代就有吃驢肉的傳統,武安生長的肉驢,是專門喂當地飼料長到一歲左右時就宰殺的。驢肉色紅,肉質鮮嫩,柔軟細膩,含脂肪少,現在通樂村的驢肉最多。一到傍晚,武安街頭巷尾到處都有叫賣熟咸驢肉的。賣肉的同時出售驢肉卷餅,驢肉放在桶里,案板上只有少量切碎的驢肉。另一邊案板上做著薄餅,做好后就放在平底鍋上烙,不一會兒一張香噴噴的小餅就烙好了,小薄餅上放些切成薄片狀的驢肉,再放點蔥(春天夏天放綠油油的小蔥,秋天冬天放大蔥)。然后緊緊地卷上卷,卷好后墊上一張無菌白紙就可以拿著邊走邊吃了。餅香加肉香,香而不膩,綿軟上口,回味無窮,解讒解餓。后來,市場上還衍生出了驢肉餡餅,是把驢肉剁成餡,放蔥,做成肉餅在平底鍋上烙,比卷餅要香,也稱“脂油餅”很香。(趙貴清)
六、武安鍋盔夾肉
鍋盔(又叫鍋魁、鍋盔饃、干饃)原本是陜西“八大怪”之一。就是人稱“鍋盔象鍋蓋”,即象頭盔狀的一種燒餅。鍋盔是陜西關中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傳統風味面食小吃。在宋?徽宗時期,由販運藥材的晉商傳入河北武安。武安人根據自己的風俗喜好進行了改良,發展成今天的武安鍋盔夾肉。武安鍋盔系用涼水和面,和面時放豬油,和成死面。和好面以后,再做橢圓形燒餅,把做好的燒餅放在平底鍋上烙,烙完后再放在石子兒上烤,石子下面有火,慢火烘烤。烤熟后,將鍋盔從中間開個口,把切好的武安熏肉夾到燒餅里,就做成了一個武安鍋盔夾肉餅了。武安鍋盔制作工藝精細,素以“干、酥、白、香”著稱。武安鍋盔夾肉味道更是奇香誘人,沁人心腹;看上去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粘適口,垂涎欲滴。但是有一點要記住:武安鍋盔夾肉是和陜西鍋盔(肉夾饃)不一樣的,千萬不要混在一起相提并論。(趙貴清)
七、武安豆花湯
武安豆花湯是武安人夏季常喝的一種解渴消暑的家常飲料。這種豆花湯用綠豆制成,首先,把綠豆放入滾開的鍋里,長時間的滾煮,直到把綠豆煮開花為止,之所以叫“豆花湯”就是因此而得名的,武安豆花湯,豆花沉底,湯成綠色,引用時攪拌均勻盛到碗里,加入冰糖,待糖溶化后冷飲。(趙貴清)
八、武安豆沫
武安豆沫源于河南安陽,宋?金時期因戰亂,百姓背井離鄉,豆沫被安陽人傳入武安。豆沫不是用豆類面兒做的,而是用新小米面做成的。每天清晨,市面小攤上到處都是喝豆沫的人。武安豆沫做法簡單,即鍋里的水開以后,把小米面放入鍋中(面已經用水調和稠狀),一邊倒一邊攪拌,然后,再放入些煮熟了的花生米、五香面、豆腐條,菠菜葉兒等稍煮片刻,最后,向鍋內撒入少許芝麻鹽(根據個人口味)即可食用。武安豆沫口味微咸,有淡淡的五香味和小米香味兒,喝起來細膩滑潤,婦孺皆宜,是上好的營養早餐。(趙貴清)
九、武安鹵子
鹵子又叫面筋湯或胡辣湯。百余年來,一年四季的清晨,小吃攤上都是喝鹵子的人,大人小孩都得站排成一隊隊長龍等著趁熱喝,是一種十分受歡迎的早餐。其做法是把白面和成很軟的面,為增加彈性,可以放點鹽,然后使勁用手抓面,反復揉揣,提出面筋。把剩余的面湯倒入滾開的鍋里,做成面湯。然后提取的面筋做成小條狀,放入鍋里,再放入煮熟的花生米,海帶、粉條、食鹽、醋、醬油等繼續煮,煮開后,各種材料便渾然一體了。舀一碗熱乎乎的鹵子,吃上一口,又滑又香,酸咸可口,回味無窮。(趙貴清)
十、武安苦累
武安苦累這種食物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吃起來別有一番懷舊風趣,許多的人還在吃,一般年輕的人已不吃了。“苦累” (又稱:苦縷、窟屢)里菜多面少,在戰亂缺糧時,人們用來充饑飽腹。其做法是:將一些老豆角、野菜、榆錢等洗凈,放鍋里煮煮,撈出后切碎,放在鍋里,然后拿干棒子面往豆角、野菜或榆錢上撒,一邊撒一邊拿筷子攪拌,太干了就灑點水,當面把菜都包起來成疙瘩狀時就不要撒面了。然后開始點火蒸,有的直接踏在鍋底蒸,有的放在籠屜上蒸,不管怎樣蒸都要蓋嚴蓋兒。直接踏在鍋底蒸時要掌握好時間,千萬不能熬糊鍋。食用“苦累”可以“憶苦思甜”,還可以調劑大魚大肉、降低血脂。直至今日沒錢的人吃苦累的還有許多,有錢人吃苦累也很多,但多數是“尋刺激,換胃口”,說白了就是鬧個高興勁兒。(趙貴清)
十一、武安土得漏兒
是一種民俗干糧,在古時候人們出遠門,就帶土得漏兒,因為它又脆又干(相當于現代的壓縮餅干),咬一口,再喝一口水,能挺一天。做法是先用白糖和成發面,再取細黃土,用細籮篩,去掉雜物和粗顆粒。然后把細黃土放入鍋中炒熱,再把做好的土得漏兒(就是用發面做的小圓柱兒或小長方體)放入炒熱的細黃土中來回翻炒,火候要適中,最好用文火。土得漏兒香甜可口,又酥又脆,吃的時候發出嘎巴嘎巴的聲音,而且一點都不牙磣,因為那黃土很細,炒熟后味道也很香的。據說,那黃土里還含有很多人體所必須的礦物質呢!(趙貴清)
十二、武安黃菜
武安自古以來家家戶都有一個很粗的“黃菜缸”,可想而知,黃菜是武安人必備的食物。一年四季都離不開它。缸里的湯叫“漿水”,可以放在面條或撈飯里吃,漿水很酸,喝了可以去胃火,有時還可當醋用。春天里人們采些榆樹葉,柳樹葉兒,或到地里找些可以食用的野菜,把這些原料洗凈,切碎,放鍋里用開水綽一遍,撈出后晾在一邊。然后從黃菜缸里舀點老湯(漿水)放到另一缸中,然后在倒入些小米湯,最后把那些原料放到缸里,蓋好蓋兒,開始漚,漚半月就可以吃了。黃菜味道也是酸的,顏色發黃,所以叫黃菜。黃菜可以放點香油涼拌,也可以放點豆芽熱炒。不過有一點必須注意,就是得天天往缸里注入新鮮的米湯,否則就漚壞了,出現異味。秋天,還可以放些洗凈的白蘿卜纓子或芥菜纓子,以補充原料。黃菜缸一般放在土屋的陰暗角落里,缸沿兒處掛個小木勺,用來舀湯。(趙貴清)
十三、武安燙面餃子
武安燙面餃子就是一種籠屜蒸餃,有地方特色。做法是取白面若干,用滾水或滾燙的煮肉湯和面,和的面要求發粘,蒸出來的燙面餃子才能顏色略黃,稍帶透明。然后調餡兒,主要用料是雞蛋、瘦肉、韭菜、粉條三樣,再輔助其他作料。皮兒要比水餃稍大稍厚些。最后,把包成的湯面餃子放在籠屜上蒸。湯面餃皮兒很筋道,餡兒發干,味道獨特。年紀稍大一些的武安人還經常用此種辦法制成一種形狀不同的食品稱為:“頂門杠”。即搟成尺余直經大小面皮,放上餡,卷成搟面棍粗細后,兩頭用手捏死,上籠屜蒸熟蘸佐料食用也十分好吃。(趙貴清)
十四、武安炸三角
武安炸三角(俗稱:炸三夾兒、三角)是當地逢年過節時必備民俗食品。每當一進正月,每家每戶就開始吃炸三角。炸三角,其形狀為三角形,用50度的半開水和面,用搟面棍攪拌,面醒好后放在一邊;再制餡兒。餡主要是韭菜、雞蛋、粉條,綠豆芽,也可以放點豆腐或蝦皮,輔助鹽、味精、五香面兒,香油等調料。把醒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揉勻,切成劑子,搟成圓片,皮兒比燙面餃的要大,要厚。把圓片兒從中間切成兩個半圓,然后在直徑邊處沾水,順直徑折疊,壓死直角邊兒,然后用手撐開,做成一個圓錐形的面兜兒,放入調好的餡兒,然后再沾水把把圓邊捏合好,就做成了。炸三角外表金黃,而且有脆生生的泡泡,疙疙瘩瘩的,外焦里嫩,吃起來又酥、又脆、又香、又鮮,頓時令人食欲大振。(趙貴清)
十五、武安炒面
武安炒面是一種炒面條,炒面的原料主要是拉面,做這個拉面需要手藝高超,三把兩把就得拉好,然后,迅速放如滾水里煮,煮好后撈出放在冷水里沖涼。然后往炒鍋里放入油,油熱后放入蔥、姜、蒜以及肉絲或雞蛋、豆芽、蒜苔、洋白菜等,輔之于味精、醬油、鮮清湯等作料爆炒,炒到一定程度,把煮熟的拉面放進去,再翻炒一會兒就好了。其特點是:香、辣、熱、軟。吃的時候,要配以大蒜,油炸的小紅辣椒、醋。(趙貴清)
十六、武安鹵扒面
武安鹵扒面更是武安平民百姓的“家常飯”。現在從街上買回特制的面絲,這面絲又細又軟,像細掛面一樣粗細,但掛面是干的,而它是濕的。如果是生面絲,回家后還要蒸。往鍋里倒入油,把肉片放入鍋里爆炒,再放入豆角、青椒、西紅柿等蔬菜繼續翻炒,并輔之于各種作料,往鍋里加點水后,就把面絲放入鍋中菜的上面,蓋好蓋兒,再蒸一會,把面絲徹底蒸熟。然后繼續翻炒,使油、鹽、醬、醋、蔥、蒜、菜、肉等與面絲渾為一體。鹵扒面很干,一點湯兒都沒有,吃起來干香干香的,吃進腹中后,胃里感覺十分舒服。(趙貴清)
十七、武安饸饹
饸饹是武安人的家常便飯,武安饸饹的做法比較簡便、快捷,即:涼水和面,和面時摻少量玉米面,面和好后放在一邊晾會兒,然后去打鹵子,鹵子與拽面的相同,都是菜鹵,鹵打好后,開始壓饸饹。傳統壓饸饹的工具為木制的,有一個長長的杠桿兒,使勁壓下杠桿,饸饹就從下邊的篩狀小圓孔里擠壓進滾燙的開水里。而現代的工具均為小型的鐵制的或塑料制的,把面劑子放入長約有30——40厘米的圓筒(饸饹床子)中,一手握住圓桶中間位置,一手用力轉動上邊的把手,饸饹就慢慢地從下邊篩狀小圓孔里擠了出來。制出來的饸饹因摻有玉米而顏色發黃象征黃金滿堂,從飯店到農貿市場和超市再到各家各戶到處都可吃到味美的武安饸饹,食用起來格外爽口。(趙貴清)
十八、武安調面
調面主要是由于調面的鹵子是調出來的,所以叫調面;做調面的原料現在多數是從市場買的機制面條或家庭自制手搟面條。制作調面的鹵子是把綠豆芽和菠菜洗凈,切碎,入開水中氽透,撈出空去水分晾在一邊,再切些黃瓜絲待用。在容器內放入腐鹵湯兒、香油和醋,用涼開水調開。炒鍋里放入少許豆油,油熱后放入花椒炸黑撈出花椒扔掉,然后把花椒油倒入碗里,放些鹽,再放些水調和調和。吃的時候先把煮熟的面條挑到碗里,然后放點豆芽、菠菜和黃瓜絲,再舀幾小勺花椒油和調好的腐鹵湯兒,最后放入少許芝麻醬。調面的味道清香逼人,口感微酸,吃起來十分爽口,回味無窮。(趙貴清)
十九、武安燴菜
武安燴菜是武安人世世代代的家庭傳統菜肴,也是現代賓館酒店宴請賓客時必上的一道名菜。武安燴菜因季節的變化,菜的成分也在變化,常用的原料有:熟肉片兒(紅燒肉片和酥肉),長山藥或土豆,白菜,蕓豆角、蒜苔、青萵筍、冬瓜、海帶、肉丸子、炸豆腐、粉丸子、洋白菜、蒜苗、茄子、西紅柿等。制作時在炒鍋里倒入少許豆油,蔥花爆鍋后把各種蔬菜放入鍋里翻炒,倒入清湯,再放入熟肉片兒,燒土豆,油炸豆腐,海帶等燉約30分鐘后放入肉丸子,粉丸子,味精、鹽、香油等開過后關火既成。武安燴菜的特點:葷素搭配,營養豐富,肥而不膩,咸鮮適口,可謂武安一絕。
(注意:入菜的長山藥或土豆必須過油,燴菜一般盛在大大的一個湯盆兒上桌,上桌前須在菜的表面放上八九個去皮過油的虎皮雞蛋(數量可因人而定),另外,聰明的武安人還根據這種燴菜做法,派生出了許多吃法,諸如武安燴飯、武安燴餅等都是一些即經濟又實惠,膾炙人口風俗飲食品種)。 (趙貴清)
二十、武安抿節
武安抿節是一種粗糧細做的面食,近似武安饸饹,但與饸饹又有本質的不同,主要系以玉米面為主,摻榆皮面兒或白面(兩種面各占一半)。首先用滾開的水和玉米面,然后再摻入白面,和好后放一邊醒醒。再用當地特制的抿節板(像擦菜板子一樣的一塊長方形木板,中間有一塊鐵板,鐵板上鉆有數十個豎直的小圓孔)。把面團放在鐵板上,一手拿抿節板,一手使勁壓揉面團。擠壓出長約2—3厘米的小圓條兒,直接落入滾開的鍋里,滾幾滾,用笊籬撈到碗里,放好鹵子就可以吃了。鹵子與饸饹的或拽面的相同,均由肉、蛋配時令蔬菜而成。食用時再澆入少許就蒜泥和芝麻鹽。其特點為:口感光滑,味道十分爽口。(趙貴清)
二十一、武安小麻糖
武安小麻糖是武安人每逢過年時必備的一種獨特的過年食品(現在,在華北一代多稱“套環”)。傳統的武安人家家戶戶在即小年在即之時(即農歷臘月二十三之前兩3天)都開始制做油炸小麻糖,一次制作數量夠全家人能吃到二月二的“龍抬頭”。第一步是發面,用水將面肥充分融化(當地稱:“老面”或“酵子”)后與白面用溫水和在一起,然后放在溫暖的熱炕上進行自然發酵(時間約一個晚上)。第二步是面發好后,再向發面里放入白面、柿餅子泥、棗泥、和豆沙及綿白糖,并少許堿面,再打入若干個雞蛋,充分拌勻,再將和好的面放一邊醒醒。第三步是當面醒好后,將面團搟成一個大圓餅,餅上鋪一張等大的薄面皮,依次用刀切除條狀,再把長條用搟面杖搟成扁平條,邊搟時邊摸油,用刀剁成寬約3厘米,長約5厘米的好多小長條兒,同時還要在每個小長條的中間剁一刀,剁出一個小長縫。把兩個帶孔的小長條兒疊合在一起,捏住一頭,從中間的小長縫里掏過來,稍微一抻,就編織成一麻花狀的“武安小麻糖”了。第四步是用大火開鍋的油炸制,炸好后用笊籬撈出。其特點:香、脆、酥、甜。一到吃小麻糖的時候,孩子們舉著武安小麻糖個個眉開眼笑,老年人一吃到武安小麻糖,則兩眼笑得更像一輪彎彎的月亮,此時家家都是全家圍坐在炕桌前,你看那一桌桌豐盛的年夜飯,戶戶都在舉杯同慶、恭賀新年。再看此時的武安到處呈現出一派國泰民安,盛事繁榮的景象!(趙貴清)
二十二、武安煎餅
煎餅 一種用玉米面做成的小煎餅,用特制的帶蓋小鐵鏊烙成。這種小鐵鏊體型小巧,直徑約23厘米,中間鼓起,邊緣有凹槽,鐵蓋上有提柄,蓋上后,嚴絲合縫,熱氣不外冒,煎餅既熟得快又保持其鮮軟的口感。現在已很少用這種鏊子來攤煎餅。過去,一般用玉米面,也可摻少量白面,加蘇打,使其松軟,也可加雞蛋,蔥花等佐料,調成稍稠的糊糊狀,用勺子舀起來,從鏊子的中間凹起處倒下,面糊就均勻地攤到了鏊子上。蓋蓋后,一般一分鐘即好,可烙一面,其色澤金黃,餅花均勻,酥脆可口。這種煎餅做起來較簡便,但因其個小,要全家人都吃飽,也是非常麻煩的。所以后來,這種煎餅就漸漸地吃的人少了。以至這種凸肚的煎餅鏊也少見了。現在在農村土葬□墓時,使用這種小鐵鏊在“賀龍門”(墓圍落成)時,到墓旁攤上幾個發面煎餅,有祈求其后人發家之意。
2009年夏天,筆者在武安杜莊菜市場,偶爾看到了這種小鐵鏊,是一個小吃攤,在邊烙煎餅邊賣,我甚覺驚奇,就上前觀看,問其價錢,每張0.5元,便買了一張,嘗其口味,果然不錯,似乎又品味到了過去的生活。我吃著黃黃的玉米面餅,突然想起了童年時代常常念叨的一首童謠:“咯兒咯兒咯兒,上門墩兒,門墩兒高,跌折腰,腰刀快,割韭菜,韭菜辣,拌疙瘩,疙瘩生,攤煎餅,煎餅黃,攆二郎,二郎戴著個瓢帽的,嗖兒嗖兒打哨的……”(劉振年)
二十三、武安餅馇
餅馇 “喳”,取其音zha,有很薄之意。是一種用較大的平鏊,烙成的較大的餅,非常薄,薄如紙。具體做法如下:
先將小麥、小米、黃豆、綠豆等雜糧,和一定比例的水摻和起來,用農村家里面就有的一種小石磨(俗稱小磨),磨成(俗稱拐小磨)較稀的糊糊狀。過去常常是的孩童,聽說別人家拐小磨,吃餅馇,便哼嚷著讓家長配好雜糧,用小盆端來,挨個個拐小磨,磨成細細的豆漿,然后就要請一位攤煎餅的能手,通常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太,來到街口中,壘幾塊石頭,支起大鏊,再準備些軟柴,如:谷腦子(谷子脫粒后剩下的東西),就開始攤煎餅了——只見老太盤腿坐在灶旁,一手拿起勺子,只聽“欻“地一聲,豆汁撒在鏊子上,用攤煎餅專用的撐子,在鏊子上迅速地旋轉兩下,白白的豆汁均勻地攤成一層,而且薄得透亮,能看到黑黑的鏊子,而另一手抓一把谷腦,扔進灶火,“轟”的一聲,便可用長長的煎餅匙子把煎餅高高挑起,“啪“地一下翻了一個身,又一把谷腦,又“轟”的一聲,一張噴香的煎餅就被“啪”的一下扔在了旁邊的筐子里。就這樣,“欻”、“轟”、“啪”……一張煎餅在筐子里摞起,一盆盆豆汁被一勺勺地舀去,忙而不亂,快而不慌,不灑不沾,干凈利索,小伙伴們聞著撲鼻的餅香,圍成一圈,一個個都看得入了神,就像在欣賞一出有聲有色的且節奏感特強的煎餅表演。有時,一位老太能打發十幾戶的孩子們,從下午一直攤到黑咚咚,(晚飯后),周圍一片漆黑,只有燃燒的灶火把老太和孩子們的臉龐照得通紅。當孩子們把餅馇、端回家時,大人已把稀飯滾好,或卷蔥蘸醬,或把蘿卜條和粉條做成的餡子,用餅馇卷起來,叫菜卷子或餅渣子,由于這種食品做起來較費事,平時不常吃,偶爾吃一頓也算是改善了,于是就有人打趣說:“誰誰一頓吃了六七個大卷子,”說其吃得多,飯量大。(劉振年)
二十四、武安干餅
干餅 也叫小干餅的,一般不做為食物,只是在給孩子做滿月或揭痂(孩子種牛痘后,痘癤將掉時親戚們都來看孩子所舉辦的一種活動)時,才作為一種禮品用到它。它的做法是:把白面(撒少量芝麻)和成稍軟的面團,用搟面杖搟成薄薄的大面片,鋪在面板上,然后用碗扣出一個個圓形的小面餅,有的直接晾干,有的放鏊子上稍微涾一下,有點黃花更好看。由于干餅它很薄(大概只有一毫米左右),吃的時候,在火上烤一下就熟,是兒童們都喜歡吃的一種小吃,相當于現在的干脆面。做成的干餅用細繩捆扎,按舊俗看孩子時男孩120張,女孩80張。表現出重男輕女的思想。到時報賬,說喜饃多少個,小干餅多少張,不過現在有的不用干餅而用大點的圓餅干代替或干脆去送干餅這一項目了。 - 觀點2: 1、武安熏肉
武安小吃首推熏肉。這里的熏肉做工精細,用料考究,味道鮮美,肥而不膩,越嚼越香。
2、武安熏雞蛋
武安熏雞蛋香味俱全,表面微皺,顏色發紫,蛋清柔韌,蛋黃發干,越嚼越香,勝似板栗,熏蛋色澤光亮。那股特殊的香味,味道香醇獨特,令人回味無窮。
3、武安拉面
拉面也是武安市的特色飲食。武安拉面是武安當地廣大民眾普遍喜愛的一種面食,武安拉面起源于隋唐,其特點具有筋道有力,綿軟爽滑的特點。
4、武安蕎麥灌腸
武安河渠村的灌腸最有名,自古有之。吃灌腸時都要沾蒜沫兒,沒有蒜沫兒不出味兒。還有一種涼調灌腸,把蒸好的面切成小三角兒,放入蒜沫兒和韭花,調調就可以吃了,這種涼調灌腸現在已經失傳。
而煎灌腸在街頭小攤還可以隨處可見。其口味香軟,口感極佳,是武安多少年來歷史遺留下來的地道小吃。
5、武安驢肉卷餅
武安自宋朝時代就有吃驢肉的傳統,武安生長的肉驢,是專門喂當地飼料長到一歲左右時就宰殺的。驢肉色紅,肉質鮮嫩,柔軟細膩,含脂肪少,現在通樂村的驢肉最多。 - 觀點3: 小麻糖
武安小麻糖——武安小麻糖是武安人每逢過年時必備的一種獨特的過年食品(現在,在華北一代多稱“套環”)。傳統的武安人家家戶戶在即小年在即之時(即農歷臘月二十三之前兩3天)都開始制做油炸小麻糖,一次制作數量夠全家人能吃到二月二的“龍抬頭”。其特點:香、脆、酥、甜。過年一到吃小麻糖的時候,孩子們舉著武安小麻糖個個眉開眼笑,老年人一吃到武安小麻糖,則兩眼笑得更像一輪彎彎的月亮,此時家家都是全家圍坐在炕桌前,你看那一桌桌豐盛的年夜飯,戶戶都在舉杯同慶、恭賀新年。
武安燴菜(大鍋菜)
“大米飯,豬肉菜,山藥粉皮配海帶,再來點好白菜”
燴菜因季節的變化,里面的菜也變化,常用的原料有:熟肉片兒(紅燒肉片和酥肉),燒肉:(將五花肉,盡量是肥肉,用香料煮好后晾涼,在肉皮上涂蜂蜜(為給肉皮上色更好看)再入油鍋炸好,燴菜時切成片)長山藥或土豆,白菜,蕓豆角、蒜苔、青萵筍、冬瓜、海帶、肉丸子、炸豆腐、粉丸子、洋白菜、蒜苗、茄子、西紅柿等。先往鍋里倒入油,然后把各種蔬菜放入鍋里翻炒,倒入清湯,再放入熟肉片兒,燒土豆,油炸豆腐,海帶等燉約半小時,開鍋后放入肉丸子,粉丸子,味精、鹽、香油等就做好了。
特點:多味混合,營養豐富,肥而不膩,咸鮮適口,可謂一絕。
武安拽面
拽面 把盆中和好的面搟開成薄餅形(三毫米左右),用刀切成兩厘米左右的長條形,兩手分別捏住長條的兩端,向兩邊把拽,一邊拽一邊掂,因為面加了鹽,很勁道,很韌軟,又有彈性,一般不會拽斷,當拽得又薄又長時,放入滾開的鍋里煮,然后再去拽另一條。
等全部拽完,煮熟,用筷子挑到碗里。舀一勺鹵子,再放些芝麻鹽(芝麻研碎就成)或芝麻醬,腐鹵湯兒,韭花等調料,就可以享用了。此面稍寬稍厚,吃起來很筋道。
鍋盔夾肉
涼水和面,和面時放豬油,和成死面。和好面以后,再做成長燒餅,把做好的燒餅放在平底鍋上烙,烙完后再放在石子兒上烤,石子下面有火。烤熟后從中間開個口,把切好的熏肉,包括豬頭肉和豬下水,夾到燒餅里,就做成了一個鍋盔。鍋盔味道又香又脆,非常解讒。武安鍋盔和陜西人特別是關中人的鍋盔不太一樣,千萬別混在一起。
燙面餃
燙面餃就是一種蒸餃,但很有地方特色。取白面若干,拿滾水或滾燙的煮肉湯和面,所以才叫湯面餃。這樣和的面發粘,蒸出來的湯面餃顏色略黃,稍帶透明。然后調餡兒,主要用料是雞蛋(瘦肉)、韭菜、粉條三樣,再輔助其他作料。還有一種熟肉餡更香,主料是五花肉,鮮藕和韭菜.
湯面餃皮兒很筋道,餡兒發干,皮薄餡大,味道獨特。
土得漏兒
土得漏兒是一種干糧,不常吃。舊時人們出遠門,就帶土得漏兒,因為它又脆又干,久放不壞。先用白糖和成發面,再取細黃土,拿細籮篩篩,去掉雜物和粗顆粒。然后把細黃土放入鍋中炒熱,再把做好的土得漏兒(就是用發面做的小圓柱兒或小長方體)放入炒熱的細黃土中來回翻炒,火候要適中,最好用文火。土得漏兒香甜可口,又酥又脆,吃的時候發出嘎巴嘎巴的聲音,而且一點都不牙磣,因為那黃土很細,炒熟后基本不粘在土得漏兒表面,即便粘些黃土也無大礙,人是根本吃不出來的。再者說了,人本來就離不開土的,那黃土里說不定還含有某些人體所必須的礦物質呢?
武安豆沫
武安豆沫源于河南安陽,宋金時期因戰亂,百姓背井離鄉,豆沫被安陽人傳入武安。豆沫不是用豆類面兒做的,而是用新小米面做成的。每天清晨,市面小攤上到處都是喝豆沫的人。武安豆沫做法簡單,即鍋里的水開以后,把小米面放入鍋中(面已經用水調和稠狀),一邊倒一邊攪拌,然后,再放入些煮熟了的花生米、五香面、豆腐條,菠菜葉兒等稍煮片刻,最后,向鍋內撒入少許芝麻鹽(根據個人口味)即可食用。武安豆沫口味微咸,有淡淡的五香味和小米香味兒,喝起來細膩滑潤,婦孺皆宜,是上好的營養早餐。
抿節
很像饸饹,但與饸饹又有不同,是一種粗糧細做的面食。舊時,以玉米面為主,摻榆皮面兒。現在是玉米面和白面各占一半。先拿開水和玉米面,然后再摻入白面,和好后放一邊醒醒。拿出抿節板,像擦子一樣的一塊長方形木板,中間有一塊鐵板,鐵板上鉆有數十個豎直的小圓孔,把面團放在鐵板上,一手拿抿節板,一手使勁壓揉面團。一會兒,長約2—3厘米的小圓條兒就被擠壓出來了,一斷就掉進了滾開的鍋里,滾幾滾,用笊籬撈到碗里,放好鹵子就可以吃了。鹵子與饸饹的或拽面的一樣,都是肉、蛋配時令蔬菜。吃時最好就蒜或芝麻鹽。其口感光滑,爽口,能調節粗細。根據自己口味吃時加腐乳,芝麻鹽,韭花,辣椒絲,蔥花香菜,醋,辣椒醬,蒜泥等等.加的料越多越有味道.
熏肉
它做工精細,用料考究,味道肥而不膩,越嚼越香。做熏肉要分三步。第一步是洗肉,第二步是煮肉,第三步是熏肉,把經過在湯中浸泡,然后晾干的豬頭肉和下水放在鐵篦子上,用瓦盆兒蓋好,點燃鋸末熏烤,鋸末除了松柏木鋸末不能用外,其他常見雜木的鋸末都可用,就是玉茭骨碌也可以用。要掌握好火候,火大則糊,火小則生,熏好后還要在肉皮上抹一層香油,這樣,不僅味道香,而且久放不干。
驢肉卷餅
武安自古就有吃驢肉的傳統,驢肉色紅,肉質鮮嫩,柔軟細膩,含脂肪少,現在通樂村的驢肉最多。一到傍晚,街頭巷尾都有賣熟咸驢肉的。賣肉的同時,還出售驢肉卷餅,驢肉放在桶里,案板上只有少量切碎的驢肉。另一邊案板上做著薄餅,做好后就放在平底鍋上烙,不一會兒一張香噴噴的小餅就烙好了,小薄餅上放些切成薄片狀的驢肉,再放點蔥,春天夏天放綠油油的小蔥,秋天冬天放大蔥。然后就開始卷,卷好后拿一張紙一包就可以吃了。餅香加肉香,綿軟上口,香而不膩,回味無窮,解讒解餓。比市場上所謂的驢肉火燒更好吃(用火燒夾的當然不及用剛烙好的外焦里嫩的油餅卷起來好吃).還有一種驢肉餡餅,是把驢肉剁成餡,放蔥,做成肉餅在平底鍋上烙,比卷餅要香,也稱脂油餅。 - 擴展閱讀1:成都有什么好吃的土特產值得品嘗?
- 蜀繡:雖然不是食品,但作為成都的傳統手工藝品,蜀繡也是值得購買的特產。它以精美的工藝和豐富的圖案著稱,是送給親友的好禮物。竹筍:成都周邊的山區盛產竹筍,新鮮的竹筍清甜可口,是許多川菜中不可或缺的食材。泡菜:四川的泡菜以其酸辣爽口而聞名,是家常便飯中常見的小菜,也是火鍋、串串等美食的...
- 擴展閱讀2:成都特產有哪些適合帶回去?
- 狗屎糖,超大包的口味多,價格算下來最劃算!牛肉絲 牛肉粒,一大包的肯定比小包劃算!但我還是會考慮小包裝的,有時候在車上,坐飛機時候都能過過嘴癮!個人經驗:特產到處都有賣,建議到故鄉味四川特產店購買什么特產都很齊全而且價格實惠,別在景區買(略貴)。
- 擴展閱讀3:成都有哪些本地特產值得購買?
- 四川辣椒醬:成都人喜歡吃辣,當地的辣椒醬種類繁多,口味獨特。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郫縣豆瓣醬,它是川菜的靈魂調料,用它烹飪出的菜肴色香味俱佳。成都小吃:成都的小吃種類繁多,如龍抄手(抄手)、擔擔面、麻婆豆腐等,都深受游客喜愛。許多小吃店提供真空包裝的小吃,方便攜帶,可以作為伴手禮帶給親朋好友。
- 擴展閱讀4:成都必帶回的特產小吃成都有什么特產送人的
- 張飛牛肉:張飛牛肉是四川的傳統名產,以其肉質緊實、味道鮮美而著稱。作為禮物,它既有地方特色,又適合各種人群食用。竹葉糕:竹葉糕是成都的傳統小吃之一,以其獨特的口感和清新的竹葉香而受到歡迎。這是一種適合作為手信的甜點。棒棒雞:棒棒雞,又稱口水雞,是四川的傳統名菜。它以雞肉鮮嫩、調料豐富...
- 擴展閱讀5:在成都旅行有哪些當地特產值得推薦?
- 川繡:川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風格著稱。川繡作品色彩鮮艷,圖案生動,常常以自然景觀、花鳥蟲魚和各種傳統吉祥圖案為主題。在成都,你可以購買到川繡的裝飾品、服飾或小物件,作為紀念品或禮物送給親朋好友。蜀繡鞋墊:蜀繡鞋墊是成都的傳統手工藝品,以其精美的刺繡和實用性受到...
- 擴展閱讀6:怎么使用電餅鐺制作烤肉?
- 準備材料:新鮮的肉類(如豬肉、牛肉、羊肉或雞肉)烤肉調料(如鹽、胡椒粉、大蒜粉、辣椒粉、孜然粉等)醬料(如燒烤醬、辣椒醬等,根據個人口味選擇)蔬菜(如洋蔥、青椒、蘑菇等,可選)鋁箔紙或烤盤紙(可選,用于隔離肉類和電餅鐺)肉類處理:將肉類切成適合電餅鐺大小的塊狀或條狀。用烤肉調料...
- 擴展閱讀7:合肥好吃好玩的特產
- 其他像是金絲棗、南美蜜橘、安吉白茶等也是不可錯過的好味道。第三段:景點篇合肥不光有美食,同時也有許多令人流連忘返的景點。合肥植物園是一個由合肥市政府主導建設的,占地面積3萬多畝的現代意義上的國家級園林。另外,還有風景如畫的四大名園(包括明孝陵、八里莊園、萬達茂等),更是讓人忌憚不已。...
- 擴展閱讀8:土豆燉肉燜飯怎么做土豆燉肉燜飯的烹飪方法
- 1、牛肉150克、土豆一個、紅皮洋蔥半個、胡蘿卜半根、鮮香菇3-4個、香蔥一根、香菜5根、大米一杯半(電飯鍋自帶)、蔥一根、姜粉一大勺、蒜末一大勺、料酒一大勺、一品鮮醬油2大勺、耗油一小勺、食用油一大勺、食鹽少許。2、步驟:將米洗凈放入電飯鍋中,倒入相對應的水,備用。牛肉、香菇、土豆、...
- 擴展閱讀9:肉炒菱角怎么炒菱角炒肉的做法
- 1、瘦肉切片,然后加入料酒、淀粉抓勻,腌制10分鐘;2、將菱角切成兩半,取出菱角肉,再切片;3、炒鍋里面倒入適量油,燒熱后,下入瘦肉片炒散,撈出;4、鍋中留底油,下入姜、蒜炒香,放入菱角一起炒,加入清水煮8分鐘,放入鹽、生抽、炒好的瘦肉片,炒勻;5、調入雞精、水淀粉,大火收汁即可。...
- 擴展閱讀10:電壓力鍋燉肉怎么操作電壓力鍋燉牛肉的方法
- 鍋里加涼水,水開后要撇浮沫直到沒有臟沫為止,將肉撈出。3、焯水后的牛肉,放入電壓力鍋內,加入小半碗水就可以,然后加調料。1勺老抽,2勺生抽,2勺醋,3勺黃酒,山楂5個,桂皮,香葉,花椒、大料適量放入調料盒,蔥一根切成段,姜切成片,冰糖,黑胡椒粉,鹽適量,攪拌一下。4、將胡蘿卜、...
美食特產問答匯集土特產、特色美食及特色工藝,促進美食文化傳播!